外媒报道

媒体报道|非遗传承的“民艺方案”:让古老荆河戏在00后手中焕新

近日,荆州市融媒体中心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顺珍进行了深度专访。镜头不仅聚焦于这位耄耋之年仍每日曲不离口的戏曲大家,更通过其艺术人生展现了荆河戏这一古老剧种的璀璨魅力。在采访中,陈顺珍反复强调的传承使命,恰与我校在非遗保护领域的教育实践形成深切共鸣。

微信截图_20250214143825.jpg

△邓子轩和老师学习场景

微信截图_20250214143901.jpg

△邓子轩接受采访

作为荆楚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我校始终将非遗活态传承融入育人体系。民间传统工艺专业B2413班学子邓子轩的成长轨迹便是生动例证——在学校支持下,这位“朝露”汉服社戏曲部部长连续多年跟随陈顺珍等非遗大师进行沉浸式研习。“我在学习这个戏曲过程中有很多的困难,陈老师他们会无条件地来帮助我。”邓子轩表示。值得关注的是,其专业成长始终伴随着我校构建的非遗传承生态系统。



△邓子轩在学校参加活动

近年来,学校实行“职业教育+非遗传承+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构建起立体化的非遗保护和传承院网络。不仅将多个非遗项目纳入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更支持建立学生社团,打造“"非遗文化节”“非遗研习营”等品牌项目。正如陈顺珍在采访中所言:“我从15岁唱到80岁,我认为唱荆河戏一直唱的很幸福,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加入到我们这行业中来,把荆河戏发扬光大。”这种传统艺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交融,彰显了我校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