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民间传统工艺专业:非遗传承与职教融合的成功范例
荆州市创业综合高中,深根荆楚大地,二十载精耕细作,于职业教育领域开疆拓土,发展成为全国职教标杆。学校以职普融通为经,以产教融合为纬,经纬交织,构建“职业教育+非遗”“学历+技能”发展大格局。专业建设中,厚植“一流表达能力、一流数智能力、一流专业技能”要求,培育具有鲜明个性的“荆才”“郢匠”。“就业有基础,升学有优势”,学校已成为千万学子追梦的理想选择。本专栏将全景展现学校在“教育强国”“职普融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作为与担当,见证“创业人”的创业情怀、家国情怀、学生情怀。今天,让我们走近民间传统工艺专业。
专业定位与特色
本专业经荆州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批准设立,依托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平台,以及其核心非遗教育载体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构建“职业教育+非遗保护+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传承院作为江汉平原非遗保护共享平台,已建成大漆文化展、荆楚非遗展厅等12个场馆,并设立楚式漆器髹饰、铅锡刻镂、磨鹰风筝等18个非遗工坊 。
△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
专业聚焦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楚绣、磨鹰风筝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实现传统技艺的系统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师资团队
专业教学团队由非遗传承人与职教专家共同组成:
·技艺导师: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邹德香,铅锡刻镂第六代传人敖朝宗,磨鹰风筝制作技艺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宏成,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楚绣传承人李友珍等10余位省级以上传承人驻校授艺。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邹德香
△磨鹰风筝制作技艺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宏成
△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楚绣传承人李友珍
△荆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张远龙
△湖北省非遗项目技艺淡水贝雕传承人简昌木
·教学团队:配备美术设计等专业教师,形成“技艺传习+文化解析”协同育人体系,确保理论教学与技艺实践的深度融合。
课程体系与培养路径
课程采用“文化筑基-技艺精研-创新转化”三阶递进模式:
1. 文化基础模块 开设中华古典文化、民俗与民间美术、书法篆刻、艺术欣赏等课程,强化学生对楚文化基因的认知。例如,通过《荆楚非遗概论》解析漆器纹样的图腾意义,结合荆州博物馆文物复刻实践深化理解。
△《二方连续纹样》课堂
2. 技艺传承模块分设漆器髹饰、磨鹰风筝、葫芦烙画等六大工坊,实施“1师带5徒”传统师承制教学。学生在工坊中完成从胎体制作到彩绘描金的完整工艺流程,掌握28项核心技艺标准。
3.产教融合模块 进入大师工作室顶岗实习,参与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漆艺分会年会、各级非遗博览会等实战平台。例如,2024年与湖北十八匠公司合作开发“楚韵”系列文创产品,学生直接参与设计、生产与市场推广全流程。
升学与就业保障
·升学方向:对接民族传统工艺美术、雕刻艺术与工艺等高职专业,近年毕业生通过职教高考升入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
·就业领域:
传统工艺设计:漆器、刺绣等非遗项目创新研发,如为荆州博物馆复刻战国漆器文物。
文博机构:从事文物修复、非遗展陈策划,近三年毕业生参与荆州楚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布展。
文创产业:依托学校非遗工坊承接政府文旅项目,开发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功能的产品。
△漆艺作品
教学特色与社会价值
1. “非遗+职教”双轨育人 首创“三阶递进”课时分配,强化技艺与文化的平衡发展。例如,漆器工坊课程同步嵌入《楚式漆器纹样数字化复原》课题。
2. 产教协同创新与荆州博物馆、湖北十八匠公司共建实训基地,形成“教学-研发-生产”闭环。学生作品多次入选省级非遗展。
3.社会服务功能年均接待中小学生非遗研学超千人次,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32场。通过活态展示与体验教学,推动楚文化公众传播,缓解漆器、铅锡刻镂等技艺传承人断层问题。
未来,专业将深化“非遗工匠小镇”建设规划,打造大漆主题文创园区与科创孵化基地,计划引进千名工匠,培养万名传承者,为荆楚非遗活态传承提供可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