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思想碰撞,探寻大漆发展新路径 ——“中日韩漆艺论坛”圆桌论坛侧记

    11月24日25日,“中日韩国漆艺对话”组委会举办了四场圆桌论坛,31位高校学者、企业精英、文博界专家及传承人分别参加了四场圆桌论坛,大家同台交流,充分对话,为振兴传统工艺提供新思路新路径。

    第一场圆桌论坛以“行业发展与工艺振兴”为主题,由苏州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主持。北京华方雕漆设计有限公司总工艺师严悦,北京元盛隆博有限公司董事长、京作榫卯艺术馆馆长刘岩松,山西稷山螺钿漆器研究中心马贵堂,山西新绛大家云雕艺术研究所艺术总监陈勤立,苏州葆怡堂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漆艺总监林怡,深圳百宝漆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开,荆州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传承人邹传志,荆州楚式漆器金银平托技艺市级传承人李洲武,武汉洋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设计师周芳等嘉宾,围绕大漆行业发展创新进行了热烈研讨。

8B7A1156.JPG

    大家认为,大漆行业的发展,涉及到建筑、绘画、民俗、历史、科技、材料等诸领域。振兴发展大漆文化,要培养后备人才,扩大传承人队伍。要加强与其它产业,如材料、装饰、设计、文宣和销售等行业的跨界融合。从业人员要有强烈的工匠精神,静心沉气,专注坚守。设计理念要跟上时代,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社会审美需求的,兼具传统感与实用性的产品,如首饰盒、日用、服饰、配饰等。产品要注重个性化,面向更多的消费群体,如面向妇女、儿童、男性、美容等人群或行业。要加强宣传营销,引导消费取向,让更多消费者喜欢这种环保,美观和经久耐用的大漆物品,达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目的。

    第二场圆桌论坛以“漆艺教学与非遗传承(漆器)”为主题,由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张健主持。沈阳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解勇,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学院院长唐廷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院长寇焱,北京工业大学工艺美术系主任钟声,中南民族大学讲师张志纲,四川美术学院讲师杨立山、南京工程学院手工艺系主任陈雅淇等院校嘉宾,就院校漆艺人才培养如何与非遗传承保护、大漆行业发展需求对接展开了热烈研讨。

1K3A2675.JPG

    大家认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流传下来的漆器,都是代表当时审美标准的奢侈品。传统工艺振兴发展,既要靠经济繁荣,最终要靠文化繁荣。日本漆艺在传承创新方面有很多值得中国漆艺界学习的地方,特别是他们追求极致的精神。高校在漆艺教学与非遗传承方面,要担当大任。高校要克服高校学生入门晚、从业时间短、美学基础差、缺乏教材、大漆门类众多、实训基地少等短板,着力培养人才,提高创新能力。高校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与政府,与企业,与传承院,与传承人和文博机构加强合作,建立工作室。

    第三场圆桌论坛以“漆艺教学与非遗传承(漆画)”为主题,由河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主任李福成主持。四川美院手工艺学院漆艺专业主任蒲江,广东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小军,广西艺术学院壁画系主任李梦红,天津美术学院讲师胡本七,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蒲美合,湖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善林,荆州籍旅美当代艺术家魏新等嘉宾,围绕漆工艺与绘画、当代艺术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研讨。

1K3A2835.JPG

    大家认为,中国书画是中国的国宝,但漆画是最早的中国书画。当前,我们要不断研究开发新的漆画材料,包括漆树新品种培育、漆涂料深加工、漆画胎品的研究开发等。漆画家要加强漆画技艺的创新,同时要不断借鉴其它流派的技艺。在中国,有漆艺的地方就有漆画,漆画的生命力,在于一定要表现当代的文化与生活,同时要考虑走向世界的“国际性”的问题。我们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和中华文化底蕴,有悠久的书画和漆画历史,在全体漆画人的共同努力下,漆画一定会在中国发扬光大。

    第四场圆桌论坛以“漆树种植与材料应用”为主题,由上海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非遗项目总监李志伟主持。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实验员白小华、清华大学生命与科学院博士赵兴旺、河南省沁阳市檀溪堂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副经理陈鹏宇、巴东天艺生漆制品有限公司经理钱之初、西安生漆研究所刘帅等嘉宾。大家围绕漆树种植、生漆加工与应用方面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1K3A2926.JPG

    大家认为,漆树种植方面,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漆树基因库,为漆树研究做好奠基工程,要加强漆树品种的培植。要加大对漆树价值的开发研究,如漆油、漆饮料、漆菜等,以及漆树治癌的研究。鉴于漆浑身都是宝,我们要将漆树种植与“退耕还林”、“绿色环保”和“精准扶贫”等大政方针结合起来,加大漆树的种植与研究,提高漆农的收入,为漆材料的应用开发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