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荆楚问漆”,专家为振兴发展大漆文化建言献策 ——“中日韩漆艺论坛”专题发言侧记

    11月24日,组委会邀请11名中外知名漆艺家,围绕“漆艺创作与文化交流”和“材料科学与博物研究”两大主题作专题发言,大家畅所欲言,为大漆产业传承创新、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提供真知灼见。

第一场专题发言以“漆艺创作与文化交流”为主题,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主持。

    日本金泽美术工艺大学教授山村慎哉介绍了日本漆艺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他认为,漆器设计必须兼具时代感和功能性,在制作上要尊重漆的属性,要一心一意,精益求精。

8B7A1024.JPG

山村慎哉教授发言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介绍了犀皮漆的历史及制作手法。他认为,漆艺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要有新的探索。他对传统漆法进行革新,研发出了凹凸推光、流淌漆的技法。他认为,针对不同作品要使用不同的技法,能够让每一个作品都产生自己独有的特色和韵味。

8B7A1037.JPG

甘而可先生发言

    韩国职业漆艺家郑光福痴迷螺钿漆器,他认为要想让螺钿漆器技艺得到传承发展,就应当将这一技术与企业合作,制作有设计感的、和传统手艺相统一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如汽车内饰、手表等漆工艺品,这样才能为更多人接受,让螺钿漆器制作焕发新的生机。

8B7A1040.JPG

郑光福先生发言

    法国自由漆艺家文森漆生动讲述了一位法国年轻人如何爱上中国大漆并定居重庆的故事,他不断对漆材料和漆技法进行探索和研究,目的是让每一件作品呈现出更符合自己审判标准的理想样态。

8B7A1053.JPG

文森漆先生发言

    第二场专题发言以“材料科学与博物研究”为主题,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杨佩璋主持。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员杨金龙先生在题为《古陶瓷科技鉴定的思考》的发言中指出,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对古陶瓷的真伪、年龄进行科学鉴定,这一研究成果对漆考古、漆材料和古漆器研究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IMG_5589.JPG

杨金龙先生发言

    西安生漆研究所副所长王尚林先生在演讲中介绍了漆树资源的分布情况。他指出,漆树浑身都是宝。韩国在漆树综合利用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未来我们可以对漆树资源围绕着涂料、医药、保健、精细化工、生物美容等方面进行综合开发和研究。

8B7A1102.JPG

西安生漆研究所副所长王尚林先生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闵俊嵘先生在《清宫漆器珍玩掠影》的演讲中不仅介绍了一些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而且讲述了在故宫修复漆器的案例,他认同“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致”的古训,在修复中应当更加专注而精细。

8B7A1113.JPG

闵俊嵘先生发言

    中国国家博物馆科研处副研究馆员马敏在发言中,简单介绍了国家博物馆收藏漆器产品的标准。她指出古代漆器创作中,匠人们自身都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注重绘画技艺和人文趣味。当代的一些漆器作品沉溺于仿古,自身没有寻求突破,她认为当代漆艺家要注重文化修养,作品应当具备时代性。

IMG_5633.JPG

马敏女士发言


    荆州市文保中心主任方北松先生介绍了荆州文保中心的现状,及荆州市在漆器修复、文物保护和传统工艺发展振兴方面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