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与“民赛”的不解之缘 ——以匠心为桥,筑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的未来
大赛背后的“硬核底气”——荆楚非遗的活态传承
当大赛的号角在校园吹响,这场汇聚漆艺、刺绣、木雕等七大工艺的竞技盛会,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学校深耕非遗教育二十载的缩影。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完整非遗工坊集群的职业院校,我校依托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院,将“战国漆器髹饰技艺”“楚绣针法”等10余项非遗技艺转化为现代课程体系,形成“大师工坊+项目实训+产业孵化”的特色教学模式。
非遗工坊即课堂:国家级传承人邹德香等18位大师驻校授课,学生从入学起即可“拜师学艺”,参与漆艺国家职业标准编制、文物复刻等真实项目。
跨界创新基因: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建工作站,引入数字建模技术,开发“漆艺+3D打印”课程,让传统技艺对接智能制造。
以赛为媒——“匠人摇篮”到“产业引擎”
每一件在大赛中展出的师生作品,都是产教融合的鲜活注脚。我校根植荆州“漆艺之都”产业土壤,构建“教学-竞赛-生产-销售”全链条:
赛项即产业:“荆作·楚生活”文创品牌,产品入驻各大文旅地标。
国际输出通道:中韩国际班学生可赴韩交换,实现复合培养。
校园即“工匠小镇”——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育人生态
走进占地千亩的新校区,这里没有“纸上谈兵”,只有“手脑并用”:
双轨培养体系:传统工艺专业群与现代技术专业群并行,学生可跨专业选修课程。
就业升学双保障:与多家公司共建“现代学徒制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普通高考班、本科实验班、职普融通班,打通多种深造通道。
当大赛的锣声与校园钟声共鸣
我们期待这样的你:
或许是痴迷漆艺灵动的光泽
想用代码赋予传统纹样新的生命
或许向往绣针下的花鸟成真
愿以AI重新定义楚地美学
又或是渴望在刻刀与数控机床的协奏中
找到传统与现代的黄金分割点